文小秘 > 考试资料 > 考试试卷 >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带参考答案

泽慧分享 0

高三的三次模拟考试对考生的高考水平有很大的参考作用,高三三模考完后,也意味着高考复习接近尾声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带参考答案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 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乐性的美。

D. 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 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 反映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音”。

3. 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 )

A. 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4. 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5. 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路捏驴

黄兢业

永路把两头驴从牲口屋牵出来,喧哗的会场霎时安静下来。社员们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脸上,有的赞叹,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摇头。

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按人头分罢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众口一声:“捏蛋儿抓阄!”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高音喇叭”早看中那两头驴了,在捏蛋儿前,双手合十,心里祈祷:“老天保佑,让俺捏着那两头驴,我割六斤‘大刀头’(连皮带骨的猪肉,供品)。就是捏着一头驴,我也割三斤‘大刀头’!”

两头驴竟都被永路捏走了。

两头驴,一头叫驴,一头草驴,都是六个半牙口,正当出活儿繁育的年龄。两头驴长得也一模一样,身体紧凑匀称,肌肉丰满,双脊背漆黑油光,白眼圈儿,白嘴头儿,白肚绷儿,四只白蹄儿。不同的是,草驴两耳中伸出一缕白毛儿,性倔强;叫驴脖子上挂着铜铃铛,一走响得叮叮当当,很威武。

那头叫驴在众人面前,叮叮当当地摆动两下脖子,停下脚步,扬起长脸,“哇儿——哇儿”地叫了几声。

有人说:“永路,叫驴喊你‘娃啊——娃啊’!”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

永路没有恼,眯着眼笑着说:“它不是喊我,草驴到八月就要下崽了,它是喊肚子里的娃儿呢!”

人们齐把目光转到草驴肚子上,发现草驴的肚子果真大了。有人说:“永路,一年三头驴,两年便是五头驴,你发了。”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永路捏到两头驴,发了,真的要发了。

永路说:“捏到这两头驴是俺的福,也是俺和它们有缘分。驴给俺拉套,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它,养得它天天‘娃儿——娃儿’地喊,生个百十头驴娃儿来。”

永路说罢,牵着驴要走,“高音喇叭”上前叉开两腿、张开双臂拦住了。

“高音喇叭”播音了:“永路,你不能牵走!”

“你咋不让俺牵走?”

“我说不让你牵走,你就不能牵走!”

“高音喇叭”一边说着,一边往永路手里去夺驴绳。

永路趔趄着身子,一边把驴绳往怀里揽,一边看着老队长喊:“老队长,你说句公道话啊!这驴俺捏着了,咋不让俺牵回家啊?”

老队长走过来说:“‘高音喇叭’,你不让永路牵走驴,总得有个说法吧!”

“高音喇叭”说:“那当然有说法,这蛋儿捏得不公!”

老队长说:“咋捏得不公?白纸黑字团的蛋儿,大家都看着哩,布袋里买猫——凭手气兴背。”

“高音喇叭”说:“我说不公就不公!这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是公家的,凭啥不让大家捏?这草驴生下娃儿,就成他永路家里的啦?大家说说,我说得合理不合理?”

有人附和说:“说得有理,这草驴肚里的娃儿,得让大伙儿捏。谁捏着了,这驴娃儿将来归谁。”

永路把驴绳丢地上,拍拍手,说:“俺不要了,谁要谁牵走吧。”

没有人上前牵驴。

“高音喇叭”说:“你不要我要。”说着捡起拴草驴的绳,往自己怀里拉。那草驴犟着脖子昂着头,一动也不动。“高音喇叭”使劲儿往前拽,草驴使劲儿往后挣。

“高音喇叭”说:“这犟驴,还认生哩!”

永路朝草驴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草驴顺势往前一松,“高音喇叭”摔了个仰面朝天。

人们哄地笑了。老队长说:“‘高音喇叭’,你把叫驴、草驴分开,就像让你和‘山猴子’分开,你愿意吗?”

“山猴子”是“高音喇叭”的男人。

“高音喇叭”从地上爬起来说:“吃的谷草豌豆料——放驴屁!”

老队长说:“啥事儿得讲理,这对儿驴永路捏着了,就是永路的。至于草驴肚里的娃儿,怨我考虑不周。既然‘高音喇叭’提出来捏驴娃儿,就得问永路同意不同意。”

“高音喇叭”说:“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不然他牵不走驴。”永路说:“老队长,这对儿驴我捏着了,谁家要是磨面拉碾,牵走请用咧。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捏吧!谁捏着了,生下来俺先养,养大了他再牵走,俺不为难他。”

会计又撕纸、团蛋儿,只在一个纸蛋儿上写了“驴娃儿”,放在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队长说:“永路高风亮节,让永路先捏。”

永路说:“大家先捏,俺捏最后一个蛋儿。”

“高音喇叭”说:“勒着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没人先捏,俺可先捏了。”说着双手合十,对着坛子拜了拜,然后伸手向坛子里捏出一个纸蛋儿,伸开一看是空白,扔在地上,“呸”了一声,用脚把纸蛋儿踩进土里。

众人排队,一个一个把手伸进坛子里,都没有捏到驴娃儿。

只剩下永路一人了。

永路说:“俺不用捏了。”

“高音喇叭”说:“不行,你必须捏。”

永路把手伸进坛子里,捏出最后一个纸蛋儿,向大家展开,纸蛋儿上写着“驴娃儿”。

“高音喇叭”无可奈何,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

老队长说:“不是永路手上抹香油了,是永路和驴有缘啊!永路当儿童团团员时,牵着这对儿驴的祖奶,把信藏在驴的耳朵里,上跑马岭给新四军送情报;金刚寺战役时,永路赶着这对儿驴的爷爷,给解放军送干粮支前,回来就入了党;新中国成立后,永路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让驴一代一代地繁衍,是驴不愿和永路分开啊!”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前后一共写到了两次捏驴,每一次都是永路最终捏到了驴,可见永路捏到驴是命中注定,体现了宿命主题。

B. 叫驴发出“哇儿——哇儿”,被众人起哄看作是叫驴喊永路“娃啊——娃啊”,反映了大家没有捏到驴而不甘的心理。

C. 当“高音喇叭”看到永路捏出最后一个纸蛋上写着“驴”娃儿时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说明她输得心服口服。

D. 老队长面对“高音喇叭”的刁难和群众的质疑,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的提议,随后众人抓阄。

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捏驴”为中心事件,展示了“联产承包”时期农村的生活风貌,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农村群像。

B.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多用口语化的村言土语和歇后语,生活气息扑面,艺术表现力强。

C. 小说结尾通过老队长的一番话,再现永路在不同时期和驴的故事,让读者对永路有了进一步了解,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

D. 小说叙事一波三折,永路捏驴的过程充满了刺激、紧张的感觉,两次捏驴都能顺利捏到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8.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揭示了永路和众人怎样的心理。

9. “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有“走进农民,也让农民走进自己的文学”的文学观点。本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主张,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方孝孺《戆窝记》)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谓余为戆者A有矣B而慕乎戆者C未始D或见E岂节义之士F独少于今之时乎G抑遇合之术H固有不同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意为亲附,与“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

B. “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C. “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D. “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运用才智讨好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

B. 汲长孺和张子布都是很有气节的人,不为君王的权势所动,有时遇事当面争论。

C. 作者很仰慕“戆”人,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来响应天子的请求,实现国家的大治。

D. 作者认为潘理甫谈论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与他交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2)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

14. 方孝孺认为“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战争的环境,正面叙写战斗的艰苦,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 颔联运用比喻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李贺的“甲光向日金鳞开”异曲同工。

C. 颈联自然转入抒情性叙述,真实反映了恶劣环境下艰苦作战的将士的情绪。

D. 全诗格调雄浑高昂,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诗意丰厚。

16. 本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与赵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因为以地赂秦,但也与用土地去贿赂秦国的国家有关,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____________”,指出屈原创作离骚是因为正直的人不被世人所容;屈原在《离骚》中写道“____________”,认为他的正直与生俱来,出生时间的特别可以证明。

(3)我们在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想起古人常常用荷花的别名“芙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情感,会不由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___(1)___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___(2)___”。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①它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承认:②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回答“客观题”,③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④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⑤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⑥但不少答案充满了“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B. 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特征》)

D. 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

20. 文段中划线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之前我没有注意过艾蒿的花,就像种萝卜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清明节前萝卜开出的淡紫花串,只关心它什么时候能吃;8月桂花开了,也很少去关心它结出的黑墨的种子,只关心它的香味。我们这些又实用又势利的家伙,观花赏叶,闻香吃果,哪里会去管植物的生生死死,春夏秋冬的细微变化。所以,可以吃的萝卜是“家”的,开花的萝卜是野的,所谓家与野,就是我们这些“多情”的人一点自私的移情罢了,有移情是“家”,无移情是“野”,多么的爱憎分明。回到艾蒿林,我们还不如蜻蜓呢,我们去澴河堤上散步,黄昏里,蒿草离离,薄翅蜻蜓在河堤上下的蚊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蒿林里,两个月前,艾亦柔止时,是这样,现在,艾蒿开花老迈,头发斑白,秋意初生,也不弃不离,并不介意它们浓烈而刚强的气味。秋风吹起来,艾蒿林枯黄,蜻蜓会卷飞去哪里?这个已经离题了,还是说回艾蒿吧。

2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怜悯是人的天性》)

B.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

C.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D.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党费》)

22. 本段文字对乡村景象的描写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准备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20秒)

①音乐特点

远镜头

黄昏的河堤,旁边一大片艾蒿林在夕阳下摇曳,有人在悠闲地散步。

②特写镜头

③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里谈到了“气节与才智”,请你以“气节与才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答案

【答案】1. A A.材料第一段“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说明体现出盛唐风貌的不是所有的书法艺术,而是书法中的草书,特别是狂草。

2. D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错,原文“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并没有说明兰亭摹本的风行是因为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

B.“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错,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的突破才预示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对传统的继承没有起到预示作用。

C.“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3. B A.王勃是初唐诗人,《滕王阁序》是一篇赋,“骚、赋难入乐 ”,显然并非作者所说具有音乐性的诗歌;

B.王昌龄的《出塞》无论从诗人所在时代,还是诗歌特点都符合盛唐之音的特点。

C.杜甫虽然是盛唐后期诗人,但《登高》是律诗,也不在本文侧重讲的绝句与七言之列;

D.王维虽是盛唐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绝句,但缺乏本文提到的盛唐浪漫、创造、天才的特点。

4. (1)在论证结构上,采取分总的形式,分别阐述了书法、音乐、诗歌、舞蹈在盛唐的发展及特色,总结出盛唐之音的意蕴,结构清晰,论证严密。(2)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盛唐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释,形式多样,说理充分。(3)在论证语言上,本文显得精美深隽,生动典雅,情感浓厚,很有感染力。大量形容词和反问句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诗文的引用,让文章显得精美典雅。它们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1)音乐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抒情性是 基本特征。(2)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的神秘、高耸、危险、难行的特点,体现了音乐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3)以反复的咏叹和直接的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对蜀道的赞叹、对友人的担忧、对时局的忧心,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抒情性。(4)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至十一言,在语言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灵活多变、洒脱自由的特点,与音乐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相契合。(5)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充分体现出音乐性的美。

6. B A.“体现了宿命的主题”错,本文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而在于利用这一看似奇妙的情节来表现永路与驴之间的“缘分”,赞扬永路的奉献精神。

C.“高音喇叭”是无可奈何,不是心服口服。

D.“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的提议”错,丑化了老队长的形象,老队长并非想要息事宁人,而是尊重永路的意见。

7. C C.“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错,不是为了说明永路和驴有缘,而是丰富永路的形象。

8. ①永路原本捏到了驴却因“高音喇叭”的无理取闹无法牵走驴的无奈和无意与众人争抢,但又不愉快的负气心理;②众人虽内心遗憾自己没捏到驴但也认可抓阄结果,认为驴是属于永路的,又不好意思(答犹豫、羞愧也是可以的)。

9. (1)主题选择上,本文从农村普通日常生活现象“捏驴”出发,以小见大地展示“联产承包”这样重大的社会主题,反映了农村生活。(2)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作者热情讴歌永路这样高风亮节、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新农民,也对“高音喇叭”等稍落后的农民进行善意的讽刺,塑造了典型的农民形象。(3)叙述语言上,如本文“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捏。”语言通俗,口语化,具有乡土气息。(4)人物语言上,如本文当中常常使用“勒着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等歇后语,朴实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农民说话时的口气和精神生动呈现出来。

10. BEG 句意: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来就有所不同?

“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

“岂……乎”是表完整语义的反问句,前后EG处断开。

11. D A.正确。句意: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正确。依仗;背。句意:都依仗意气,自负正直。/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C.正确。小、少;自己的私情。句意:。/因此我心怀私情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D.错误。都表被动,被。句意: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诚信却被怀疑。

12. B B.“有时遇事当面争论”错误,原文“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辄 ”是“就 ”的意思,表明只要是遇到事, 就当面争论,不是有时当面争论。

13. (1)直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没有一点为了迎合当世而屈服、退让的意思。

(得分点)“倨”,傲慢,理直气壮;“少”,通“稍”,稍微;“抑”, 退让,

(2)然而有志向的人不在乎被任用与否,待在家里,在当地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什么不同呢?

(得分点)“累”,局限,在意,牵累,连累;“用”,被任用;“奚”,什么。

14. ①有气节的人不亲附君王,可敬可畏,还能制止纷乱;有才智的人会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②国家可以十年没有有才智的人,但不能一天没有有气节的人。或者说,有气节的人在君王身边,国家平安;有才智的人在身边,国家危险。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当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常常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

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依仗意气,自负正直,直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没有一点为了迎合当世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 权势不为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俗说的“戆人 ”(迂愚而刚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怎能仅仅用才智来使他们真正认可和屈服呢!一个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气节。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不能不吃。君王如果没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气节的臣子在旁辅佐,那么想要没有危险和失败发生就比较难了。

我年少时仰慕古时的“戆”人,想与长孺、子布这样的人交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着广结天下之士,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来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来的流弊,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让他们能够对政事发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

同乡的潘理甫,七十多岁了,用戆命名他的家,难道是仰慕长孺这类人吗?从那个名字里从而知道他的志向,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然而有志向的人不在乎被任用与否,呆在家里,在当地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什么不同呢?假使长孺、子布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将闻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怎么能消失沦落成与一般人相同呢?你储存他的名声,学习他的道理,谈论事情必定有卓然超越一般人,这也是我所仰慕的人,我希望能到你家拜访,并且与你一起讨论。

15. A A.“悲伤的感情基调”错,感情不是悲伤的,而是悲壮的。全诗表现的是为祖国而战,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 壮志豪情。

16. (1)对边关将士艰难处境的同情。首联中的“辽远”“苦辛”,颈联中的“冻水”写出了塞外自然环境的苦寒和将士的艰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2)对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歌颂。颔联两个比喻写出了声势浩大的战场阵势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3)对边关将士的忠君报国的敬仰。尾联写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将士们心系君王,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社稷,流露出诗人的敬仰之情。

17.

①. 盖失强援 ②. 不能独完 ③. 方正之不容也 ④.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⑤. 涉江采芙蓉 ⑥. 兰泽多芳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8

(1)言过其实 (2)中规中矩 (1)语境是说,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用“言过其实”。言过其实:说话夸张,与实际情况不符。

(2)语境是说,ChatGPT写的时评虽不出彩,但也合格,可用“中规中矩”。中规中矩:合乎规范或法度。

19. D 文中加点处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

20. ②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⑥但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分析:②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可将“虽然”改为“不仅”。

⑥中“答案充满了‘驴唇不对马嘴’”搭配不当,可删去“充满了”。

⑦中“正确的废话”不合逻辑,可改为“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21. A A.和文中的“像”都是表示比较。

B.表示比喻;

C.表示举例;

D.表示猜测。

22. ①舒缓,悠扬或者轻快 ②艾蒿叶片上细碎小白花,三三两两的蜻蜓停在小白花上 ③8 月,正是艾蒿开花的季节。在河堤上散步,可以看到纷飞的蜻蜓,风中飞舞的小白花, 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里谈到了“气节与才智”,请你以“气节与才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类话题作文题。

材料要求围绕“气节与才智”这个话题写作。气节指人的志气和节操,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否坚守原则,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智指才能和智慧,它是一个人能力的展现,它决定了一个人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时能否游刃有余,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气节是才智发挥时坚守的底线。只有特殊情况面前坚守住气节人品,才智的发挥才会起到积极作用。否则越有才智,危害越大。而才智是气节坚守的前提。没有才能和智慧作支撑,一个人很难在特殊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做出合理的行动,也就很难真正坚守气节。这两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

写作时可以主要谈气节或才智对人生的作用,另外一个要素为辅,也可以扣住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谈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章结构上,我们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比如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对气节与才智进行简要的定义和阐述,明确它们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体部分我们可以分别论述气节与才智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论述气节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从道德、人格、原则等方面入手,强调气节在塑造人品、树立榜样方面的作用;在论述才智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从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强调才智在推动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现实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最后,在结尾部分,我们可以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气节与才智的共同作用,并呼吁人们在追求才智的同时,不忘气节的修养,以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立意:

1.气节与才智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人生。

2.气节是才智的基石。

3.才智是气节的保证。

高三三模的目的

高三三模试题难度偏简单,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是让学生熟悉高考场景及氛围,调整学生考试心态;二是暴露学生“眼高手低”的习惯或做题不认真习惯;三是提升学习自信心,便于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高三三模语文常见错误和建议

1.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比如有的考生笔墨太浓,扫描后字迹变成小黑点,阅卷老师看不太清楚,影响得分。

建议:

①写字尽量不要连笔。

②字要写得稍大。

③需要写一大段文字时,写之前要规划好。

如果平时卷面糟糕,那就强迫自己慢慢写字,一笔一划地写。

2.出现错字。比如有学生把修辞手法“拟人”写成了“似人”,答题关键字写错了。

建议: 多积累!答题一定要细心!

3.阅读题答题字数太多,没有步骤。

建议:考生要特别注意,语文阅读题也要注意答题步骤,有些可以分步骤给分。答题时写清楚要点就可以,字数太长反而导致要点不突出,有些答题还有字数限制。

比如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考生只需要写“比喻”二字就可以,不用写“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审题不到位。有的没看清题就动笔,没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如“正确的”、“不正确的”等限制词。答非所问自然会失分。

建议:认真审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

5.错位答题。少数考生答案“错位”,再用箭头标注,这反而可能造成两道题全部失分。特别是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老师只能看到扫描后对应的答题内容,若出现错位,两道题都会失分。

建议:平时考试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学生一定要把卷面的题号对应好,防止答案错位。阅读题注意在相应答题区间作答。还有些考生作文忘记写标题,也会丢分。

6.时间安排不当,先松后紧。总有部分学生前面做题比较悠闲缓慢,后面做题急匆匆,造成后面习题答题时间紧张,或者没有足够时间检查,影响得分。

建议:先做容易的、易得分的、分值占比比较高的题。如果被前面的难题绊倒,先果断放弃,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攻坚。切忌一味啃难题,白白浪费时间。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156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