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考试资料 > 考试试卷 >

2024年湖南永州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泽慧分享 0

所谓模考,其实就是高考前的演练和摸底,一般会组织三次,每次模拟的侧重点和作用会各有不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2024年湖南永州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以后得复习有所帮助!

2024年湖南永州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一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  “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数字视觉技术与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摘编自马凓《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材料二: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交往关系的新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世界交往。

数字世界交往是建立在元技术、后勤型媒介逻辑上的复杂体系。从基特勒到彼得斯的媒介哲学,都十分强调媒介作为人类存有的本体论意义,具有组织、协调人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功能。在此意义上,互联网只是媒介技术的表层,而底层的媒介元素则是通信技术、代码、算法等组成的技术系统。这一技术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交往的信息语法,而且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提供了标准格式。

数字世界交往关系是全时、全域形态的,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的交往体系。除了民族国家仍然作为重要的交往主体外,宏观上以文明为基本单元的交往活动、微观上以人为交往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都得到了极大扩展。随着数字孪生、赛博人等新现象出现,数字交往看起来指向虚拟的交往,然而物质交往依然十分重要。数字交往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即媒介基础设施条件、物质交往需求、资源(技术)供给等是交往前提,而交往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将数字技术落后的地区与人群连接到超级信息系统中。

数字世界交往方式更加“轻盈”与流动,同时又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工业时代的世界交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而数字时代的交往,则以个体式、碎片化、多样化为特征,图像社交、短视频社交、游戏社交风靡全球即是表征。然而,平台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型跨国企业、超级互联网公司、全球供应链等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平台正在成为世界交往的行动者之一,跨越了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数字媒介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其次,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最后,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简言之,数字媒介是文明交流的“镜像”,文明交流在媒介中存在。

(摘编自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B.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

C.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效进路。

B.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C.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字交往。

D.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2023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群爷爷奶奶通过网络直播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数字展现视频创作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可视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是“2021-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中国》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媒体奖项-第58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 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8.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 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鹅湖示同志①

宋·陆九龄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於今。

鹅湖寺和陆子寿

宋·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公元1175年六月,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鹅湖寺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双方也和诗明志。②榛塞:阻塞。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④篮舆:竹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诗认为“爱”“钦”是人的本心,若将精力花在注解古代经典、探求精微上,会令人迷惘。

B.朱诗开头盛赞陆九龄人品风度,接着诗人扶藜杖出谷、乘竹轿远行,以此表达对陆九龄的思念。

C.朱诗是陆诗的酬和之作,它以“次韵”的格式,严格按陆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创作,别具魅力。

D.两首宋诗包蕴的情感态度丰富,有珍重友情的真诚,有坚持己见的决心,也有绵里藏针的批评。

16.两首诗均写到了学习之道,但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 ”的豪情壮志;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则用“ ”一句表白自己年轻时就有从军报国的志愿。

(2)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后,以“ ”一句表达时不我待的担忧;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后,以“  ”一句表现对月色流水的沉醉。

(3)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 ①  ,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②  ,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③  ,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②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③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④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⑤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⑥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

A. ①⑤⑥④②③

C.⑥④①⑤②③

B.①⑤②③⑥④

D.⑥④⑤①②③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3小题,14分)【甲】

中华英烈网发起“清明祭英烈”活动,网民纷纷“献花”、留言缅怀革命先烈。据统计,今年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414个;4月1日-5日,全国共有551.17万人次选择网络方式祭扫。  ①,网络祭扫更能体现节俭、环保的文明祭扫新风。

不过,由于审核不严格、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网络祭扫平台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问题。有的没有落实实名认证,用户可以随意立网碑、建网墓  【乙】有的泄露、销售用户个人信息,赚到了钱就跑路…… ②  ,有悖于健康、文明的网络祭扫氛围,更可能损害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必须进行整治。不久前,中央网信办、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丙】,明确指出网络祭扫平台不得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网络纪念品,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

祭奠除了包含礼敬、怀念之意,本质上还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无论采用什么形式,不管在哪儿祭奠,最重要的是 ③  。可以说,把心意尽到了,就是对先人、逝者的最好缅怀。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海葬、树葬、【丁】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自然延续。清明祭奠,贵在诚意;清明祭奠,重在敬意。念兹在兹,慎终追远。何不争做文明祭扫的宣传者、推动者、践行者?

20.文中甲、乙、丙、丁画波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清明祭奠,贵在诚意和敬意。怀念他们,好好追思。争做文明祭扫的宣传者、推动者、践行者。”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5分)

2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习中很多失误,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而是不够认真、习惯不好,总在计算时掉以轻心,或是打草稿很凌乱,导致抄错答案。

其实,影响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真和习惯,还有心理品质、性格气质、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的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反思?请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3671112151920
CADACDCBCB

4.(4分)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先从“图像是文化的符号”谈起,再论述“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最后论述实现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的基本要求是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数字世界交往的三个特征,即数字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关系、世界交往方式及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每点2分,共4分)

5.(4分)

①节目打造出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三维空间,激活了经典,体现了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

②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

③节目掀起“典籍热”,海外视频网站获得数亿次的点击率,勾勒出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为数字世界交往带来新的可能。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8.(6分)

①敬佩与爱戴。文本通过典型事件突出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与爱。

②感恩与歉疚。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感恩;母亲过世时,没有陪伴身边,半年后才得知消息,心中倍感歉疚。

③痛苦与怀念。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与对母亲的怀念。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人物塑造上,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

②叙事艺术上,文本一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

③语言风格上,文本一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3分)D H L(原文: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13.(8分)

(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在乎”,在于,1分;“诚”,确实,1分;“必”,坚决,1分;文意通顺,1分。)

(2)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不己用”,宾语前置、“没有重用自己”,1分;“贱”,看不起、看轻,1分;“仇”,仇恨,1分;文意通顺,1分。)

14.(3分)

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每点2分,答出2点给3分。如考生答“太宗没有在重用马周的同时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亦可酌情给分)

16.(6分)

答案示例:

同:都主张尊重对方,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探求学问,获得真知。陆诗认为做学问要与志同道合的友朋“勤切琢”,并以此为乐;朱诗也认为学问只有通过研讨才能不断严密和深化。(2分)

异:①陆诗认为基础牢固,学问才能稳固而精深。陆诗还反对把精力浪费在“传注”“精微”等细枝末节上,认为这些会妨碍学习的进步,令人迷惘。

②朱诗认为新知识要涵养培育,才能逐步深入,日益深沉。同时,也认为做学问要认真体会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融通古今,达到化境。

(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陆诗:首联指出“爱”与“钦”是人良善之本,古圣人相传之道心。颔联、颈联则强调如果忽视这个基础,而把精力放在古人的传注之学上,就会荆棘丛生阻塞正道;刻意追求精微,是迂腐固执、不合时宜之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观点鲜明,委婉批评。尾联珍视友情,希望交流研讨,聚首畅谈。

朱诗:首联称赞陆子寿道德与义理,表达素所钦服之情,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诗人谦逊大度,尊敬对方,重视友谊。颈联指出旧学问、新知识相互商量更加精密,经过切磋培养愈益深沉。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体现了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对鹅湖之会上学术之争的看法,学问上相互“商量”,体现了诗人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这是诗人的学术精神。

17.(6分)

(1)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时棋柝曾联句

(2)恐年岁之不吾与 不知今夕何夕

(3)示例: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③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

(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18.(3分,每空1分)①哗众取宠;②顺风转舵/见风使舵;③错综纷繁/错综复杂

21.(5分)

①原句为整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表现力;②语言风格。原句用词更书面化,切合语境;③原句为反问句。加强语气,感情色彩更加鲜明,改为陈述句,无此效果。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2.(6分)

①与传统祭扫相比较;②网络祭扫平台上发生的种种乱象;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

(每处2分)

23.作文(60分)

【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批判式二元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围绕如何看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开。考生应兼顾两种因素,聚焦自身成长,体现批判思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孩子成长“完全的美”,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无用之心”,带他们走一条“长远的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材料二: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让爵中的酒变坏,俎上的肉变坏,如此做能不妨害我的霸业吗?”管仲回答说:“这自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可是对于霸业却没有什么妨害。”桓公说:“怎样才算是妨害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谁是贤能的人,对霸业有妨害;知道了又不能用他,对霸业有妨害;用了又不能给予以相当的职责,对霸业有妨害;给予以相当的职责而又不信任他,对霸业有妨害;虽信任他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对霸业有妨害。”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要怎样才能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为什么还会灭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但不能用他,看轻不肖的人但又不能赶他走,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摆在他的面前,范中行氏虽然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办到呢?”

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后如何归纳错题集?

(1)马上写

首先,需要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请教老师或同学,详细写出正确过程和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充齐全。

(2)及时析

不仅仅要分析错题的错因,更要做到“这次错这一题,以后这一系列的题都不会再错!”

(3)经常翻

错题集整理好了之后,没事就多翻翻,翻到烂!我们做错题归纳不是拿来凑氛围感和仪式感自拍的,是要把你所遗漏的知识刻进脑子里。

高三三次模拟考试,有哪些区别?

一模:第一次综合性考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第一次模考一般学生,已经把所有知识已经复习过一遍,要进行下一轮复习任务。刚好这是一次很合理的检测,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查漏补缺。

二模:及时调整自己所学知识点。高三的二次模拟考试,是刚进行完第二轮复习后进行的,基础知识上是再次的巩固和提升,此时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强化拉分题的关键时段,即突破所谓的“怪题”“难题”。

三模:帮助学生增进自信心。第三次模拟考试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此次模拟考试距离,高考时间已经很近,学校也很重视这次模考,会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从而增加学生自信心。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156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