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教学资源 > 说课稿 >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康华分享 0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分析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对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在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捕捉到受其影响的不少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可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2、教授新课

(1)西周的建立

教师: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并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画上西周起讫时间段。

(2)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观察西周形势图,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教师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通过读图、学生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宗法制

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

讨论:西周的等级制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礼乐制

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并伴奏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

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P71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

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片和音乐伴奏,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共同探索,学会透过个别现象去分析问题。

3、小结新课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影响的“礼乐文明”。

六、说板书设计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

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效果预期、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包括: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三个子目。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了解,八年级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方法,已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影视文学作品、网络等途径初步了解了日军侵华、中华民族抗日的史实,但他们知识经验都有不足,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必然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与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定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图表归纳法、史料分析法、自我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我准备采用“四环达标”的教学模式,分为“诊断导入,合作学习,个性展示,反馈拓展”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诊断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凄凉悲怆的氛围。

①先复习诊断上节课的知识。

②检测后,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配背景音乐《松花江上》,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有何感受?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用凄惨的画面、悲怆的歌声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此环节我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

设置基础性问题,难度不大,面向全体学生,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待完成后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互补与完善。抽查一个小组在投影仪上展示,全班内分享学习成果,使基础知识得到强化与巩固,这一平台的搭建,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落实了基础知识,凸显同伴互学互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紧扣本课的重点难点,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有了课前收集和整理史料的准备和第一阶段学习的铺垫,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讨论交流中,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个性得到张扬,本课的重点难点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了“论从史出”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联系性,达到知识的内化。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不断巡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环节:个性展示

由各小组展示相应的内容。学生通过讲述史实,置身其中,感受、体味历史;置身其外,分析史实,领悟、发现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其展示做及时评价,并做相应点拨,以求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之后,以图说史,分为“国之危难篇,民之坚强篇,国之大幸篇”三个篇目,再现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中的精彩画面,配以简单解说词、播放背景音乐《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反馈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四步:

1、知识回顾

先由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教师进行补充,用一首新编小调进行归纳总结,利于学生记忆。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知识链,强化基础。

2、反馈拓展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本课重点难点入手,选取历年与本课题有关且有代表性的中考试题,并进行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教师批改组长的练习,组长批改组员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总结收获

由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收获,深化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而奋斗”的认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促进新知和方法的内化。

4、课堂小结

出示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提出“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中结束本课的教学,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课堂虽然结束,可历史学习仍在继续…

课外延伸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推荐了影片、书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效果预期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有效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课堂比较沉闷,那么应当确保本课基本史实的掌握,教师多设置几个台阶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成目标;如果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比较感兴趣,在完成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把历史的思想方法引向深处。

六、目标达成

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情况各异,通过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学习。对于待优生,首先抓好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在组长的帮助下,达到预设的基本目标。对于优秀生,则应指导探讨研究,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对于特优生,让他们完成自身学习任务后,再指导帮助待优生达成目标,则还应设置拓展延伸问题予以探究,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适当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七、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回顾本堂课,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教学设计上重视学习过程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 1917 1919 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④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些卖国贼?他们代表哪个阶级?通过层层设问,学生逐渐明白五四运动的性质,即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由于八年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性认识上是不足的,所以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新”。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突出了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个重点。

在抢答探究中,老师会通过链接一些图片资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说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那么即兴演讲就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3、即兴演讲真实体验。

在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之后,我播放电影《我的1919》剪辑片断,在学生被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和感动时,我让学生开放思维、畅所欲言,进行即兴演讲,同时学生在自己渲染的爱国氛围和营造的真实场境中体验历史。为下面感悟历史,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4、迁移拓展情感升华。

当学生还处于激昂的情绪中时,通过设问:五四运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老师先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育工作中去,爱岗敬业,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贡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并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谈感想,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后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从而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我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的。

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设疑导学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中参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占有有效资料和信息,以解读者、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历史,变被动的“听课”、“接受”为主动的“感知”、“建构”、“体验”、“探究”。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体验、探究”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历史,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历史,在感受和交流中学历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历史视角来审视现实的眼睛,有一个能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的头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1444287